蝸居想必大家都曉得,就是一家人蜷縮在一個很小的房子里生活的居室,很小很小……但前段時間有則消息講述了美國一個5口之家的居住狀況,那才一個小??!沒有最小,只有更小,小到無法想象,以至于成都的幾位室內(nèi)設計師都不好給建議和意見……大家欣賞下這個30平方米的蝸居狀況吧,看了后還是不是覺得自己家的房子小呢?
一名美國攝影師連續(xù)跟拍了一個蝸居在紐約的華人家庭13年,我們能從這個家庭的過去13年中,看到什么呢?
上面的照片中,是Shirley Lam的一家。他們是蝸居在美國紐約的數(shù)千個華人家庭中最普通的一個。全家生活在紐約的一處32平米的出租屋內(nèi),過著清貧卻也幸福的生活。
2003年,攝影師ThomasHolton結識了這個普通的華人家庭。Steven Lam和Shirley Lam和他們的三個在出生在紐約的孩子一起擠在一間位于紐約ChinaTown的局促的出租屋內(nèi)。
其實攝影師Thomas身上也流著中國人的血液,他的父親是一名美國人,而母親卻來自中國。受母親的影響,他開始用鏡頭走近在美國的華人社區(qū)試圖了解及展現(xiàn)他們的文化。
ThomasHolton于2003年給Lam家拍攝的第一張照片
為什么要跟拍一個華人家庭13年之久呢?
其實最早這只是他研究生課程的一個作業(yè)。但是當他舉起鏡頭對準這個“掙扎”在紐約的華人家庭的時候,他忍不住想去記載歲月在他們身上的變遷。于是,從2003年開始,拍攝Lam家就成了這位混血攝影師每年的“必備功課”。
這一拍,就是十三年。今年,Holton將這過去13年里拍攝的Lam家的照片集合成冊,出版了一本攝影集,叫做《The Lams of Ludlow Street》,這部攝影集中只有五個“模特”,一個家庭,剩下的,就是十三年沉甸甸的歲月。
2004年拍攝|Lam一家的三個孩子Michael,Franklin and Cindy擠在同一個浴缸里洗澡
2004年拍攝| 女主人Shirley一邊和餃子餡兒一邊看著國內(nèi)的電視劇。在紐約,他們還不能直接看到國內(nèi)的電視頻道,都是在中國城的小販手里買的盜版DVD。
2004年拍攝| 相對于只有32平米大小的蝸居來說,頂樓的空間已經(jīng)是很寬敞了,一家人通常在這里晾曬衣物。
2004年拍攝| 一張全家福。雖然蝸居很小很局促,但是能一家團圓依然是很幸福的事情。
2005年拍攝| 父與子
2005年拍攝| Lam家的大門
2005年拍攝| 一盆花放在了孩子們曾經(jīng)嬉戲的浴缸內(nèi)
2005年拍攝| 一家五口就睡在同一張床上。而他們只是成千上萬個蝸居在美國的華人家庭中的一個。
2010年拍攝| 從第一次拍攝Lam家開始,已經(jīng)過去了七年了。這七年中他們的故鄉(xiāng)中國發(fā)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,非典、神舟五號的載人航天、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都似乎離他們很遠,似乎都是發(fā)生在另一個世界的事情。而他們的生活在這七年里也似乎沒有什么變化。
2010年拍攝| 唯一變化的可能就是孩子一天天的長大。2010年,三個孩子都上了中學。本來就很小的家變得更擁擠了。
而對于攝影師Holton來說,這個最開始的研究生攝影作業(yè)已經(jīng)超越了原有的意義。歲月的影響開始顯露出來。隨著他一年年不斷拍攝這個家庭的變遷,他開始發(fā)現(xiàn)觀察這個家庭中成員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有意義。甚至,他開始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“第六個成員”,已經(jīng)和Lam家緊密分不開了。
Lam家的丈夫做著小本的貿(mào)易生意,妻子原本是全職的家庭主婦,現(xiàn)在也開始做一些工作,比如當一名護工。
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,這個家庭里的成員關系也變得微妙了。Lam夫婦之間開始了無休止的爭吵,原本清貧但是幸福安寧的家庭開始了一場場地震和海嘯。
2011年拍攝| 小女兒Cindy和他哥哥幾乎是躺在同一張床上,兩人之間只隔一個簾子。
2012年拍攝| Cindy和父親的合影。十年的光陰過去了,她的父親已經(jīng)不再那么年輕。
2014年拍攝| 小女兒Cindy和她的大哥Michael
2014年拍攝| 家里的孩子都長成了大人模樣,家里的一張大床也睡不下了,夫婦二人索性在家里搭起了像學校宿舍一樣的上下鋪,這才讓一家人都能睡下。
然而這種上下鋪大床也讓本來就擁擠的屋子變得更局促了,但是全家還是沒想過離開這里,離開曼哈頓。
MrLam感覺自己不像當年那么年輕了,還不到50的他,頭發(fā)已經(jīng)開始變灰白。
2014年拍攝| Cindy已經(jīng)是一個大姑娘的樣子了。在狹窄的樓道中用手機刷著facebook,走在大街上,她看上去和來紐約念書的中國留學女生沒什么區(qū)別,而她可是如假包換的紐約本地人。
2014年拍攝| 在這一年,Lam夫婦離婚了。Cindy的父親搬到了位于新澤西的一處新房子中。當孩子們來到父親的新房子時候,他們驚嘆到寬敞的臥室和能裝下一個人的壁櫥,這些都是在曼哈頓蝸居中長大的孩子們無法想象的。
2014年拍攝| 這一年,大哥Michael考上了大學。照片攝于他在大學里的寢室。窗明幾凈空間寬敞,Michael感覺自己從來沒有這么住得舒服過。
2015年拍攝| Cindy的床下是她的寶貝,一臺鋼琴。
攝影師鏡頭下的Lam家如同千萬個和他們一樣蝸居在美國的華人家庭一樣,既承受著現(xiàn)實生活的重擔,同時又憧憬著美好的美國夢。他們不愿離開這里,就像Lam家不愿離開擁擠的曼哈頓。
在這13年里,來往于曼哈頓和中國的中國游客和留學生們卻發(fā)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,而Lam家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大的不同,就像曼哈頓那些興建于19世紀的大樓和橋梁一樣。
資料來源:北美留學生日報
業(yè)內(nèi)點評
哎!除了擠還是擠啊,難道擠擠更健康嗎?那么,對于這種居家局面成都專業(yè)人士怎么看這個蝸居的生活狀況和居家布置呢?
素派創(chuàng)意設計機構創(chuàng)意總監(jiān)胡俊峰:這個家庭布局有沒有什么好點評的,這種局面的形成就是功能和人對空間的本能反應而已,捉襟見肘!我簡直無從下口??!
建筑攝影師王峰:對這個家的狀況沒有好說的,他們能用的空間都用盡了。作為攝影師,我根本沒有辦法拍攝,太擠了!
自由室內(nèi)設計師屠強:這種特殊環(huán)境下的居住狀況,只能將30平方米的居室弄成多功能用房,能站著就不坐著,能坐著就不躺著,大都市蝸居的家…當然,更談不上什么居家布置了。
梁智明空間設計(成都)合伙人、設計總監(jiān)爾瑪:其實坦率的說,按照美國的收入和房價,完全可以換一個更加舒適寬敞的房子。搞不明白為什么Lam夫婦不去上城或者稍微不在曼哈頓中心位置考慮租房。另外紐約的地鐵四通八達,即便不在紐約州住也完全沒有問題,對岸的新澤西州或者不是曼哈頓本島的房子,完全都沒有問題。
這個家布置上,顯而易見,32平米別想什么舒適了,怎樣住下一家5口再說吧!像這樣的蝸居,能利用的地方肯定都200%的利用。比如床就在浴缸邊、餐廳也在浴缸邊……
【杭州裝修閱讀延伸】:
小戶型家裝、裝修樣板間、杭州辦公室裝修、新裝修的房子怎么去甲醛和異味,想了解以上相關知識,請持續(xù)關注房先森互聯(lián)網(wǎng)家裝:www.asyobhw.cn 也可關注房先森官方微信公眾號sirfang_com,或者掃一掃下面的二維碼關注!
2016-10-27 232884人瀏覽
共謀智能大市場:美的蘇寧簽署100萬智能空調(diào)采購大單
2016-10-28 11208人瀏覽
2016-10-14 5315人瀏覽
2016-09-13 5016人瀏覽
2016-12-08 4894人瀏覽
家裝設計市場不成熟 部分設計師更像接單員 2017-02-24
2017的軟裝五大軟裝趨勢! 2017-01-11
2017垃圾桶十大品牌排行榜 哪個牌子垃圾桶好 2017-01-07
房子越大越好?美國教授住垃圾桶比住豪宅更幸福 2016-11-07
互聯(lián)網(wǎng)家裝 到底能解決啥? 2016-06-04
業(yè)主是否該為家裝管理費買單? 2016-06-04